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河口古镇人文民俗非遗展示

    信息发布者:乡村赤脚医
    2020-05-19 16:32:16   转载



    黄河母亲

    建于黄河上中游分界处河口渡口,占地面积70平方米这座雕塑母亲婴儿两个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揭示了主题母亲仰卧左腿微微弓起,面含微笑,神态慈祥凝练的线条把母亲秀美的长发,曲美的身材塑造惟妙惟肖,勾画出黄河女神的风采匍匐在母亲胸前的裸身男婴,天真烂漫,安然无忧,举首憨笑,顽皮可爱整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胸怀博大,她所养育的托克托儿女生机勃勃,天天向上,幸福安乐,正在奔向小康和谐的社会主义



    社火文化

    河口管委会民族底蕴深厚,黄河文化气息浓厚,民风淳朴,有江南水乡的灵秀,也有塞外村的风貌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活动,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民间花会活动高潮迭起,观花灯扭秧歌踩高桥舞狮子舞龙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舞龙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的象征,托县河口村的社火老龙,距今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史,在托县社火界也颇有名气。龙身长30多米,龙头重80多斤,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罕见的巨龙,人们之所以崇拜这条巨龙,有其历史原因:一是历史上河口曾是托克托县著名的水旱码头,这里的船工比比皆是,个个身体强壮有一个好身板;二是舞动这条巨龙,着力展示出的是当地船工剽悍健美的身材和舞龙的技巧;三是河口的舞龙鼓点独具韵味,为当地独创的龙咚鼓谱,节奏明快,动作张弛有度,舞龙者踏着欢快的鼓点,可尽情的上下舞动,左右穿梭,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


    (被誉为“天下第一龙”的河口老龙)


    龙灯鼓

    伴奏龙舞的鼓曲叫“龙灯鼓”,当地俗称“隆咚鼓”。流传于托克托地区的龙灯鼓虽然大同小异,但河口老龙的龙灯鼓演奏在托克托地区是风格独特,绝无仅有的。内行人站在远处一听,就知道:这是河口老龙的龙灯鼓。这不仅是因为老龙的鼓、铙、钹质量上乘,更因为河口拥有全县一流的鼓乐名手。世世代代的传承中,河口老龙的龙灯鼓在保持原谱的前提下,经艺人们的不断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创作出了一套独特的打击技法,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音色韵律。河口老龙的龙灯鼓打击法是铙倡鼓和,钹击节拍。鼓、铙、钹三大件水乳交融,丝丝入扣,时而声如轰雷,犹疾风暴雨倾天而降;时而轻缓昂扬,如和风细雨徐徐飘荡。这种“铙倡鼓应钹助势”的演奏方式,自然形成一种有问有答,有呼有应,答中有问,应中有呼的紧凑和谐跌宕起伏的气势,叫人看了欢欣鼓舞,听了回肠荡气。龙灯鼓是专为龙舞伴奏的打击乐。及音量高低轻重,速度快慢缓急,与龙的舞姿舞步和谐合拍,相融一体。



    高跷

    高跷的人物取材于《西游记》、《断桥》、《打渔杀家》、《曹庄杀狗》、《狐狸园》等18个人物造型,其表演鼓谱也为三个鼓点组成。前边为当地流行上百年的鼓谱长流水,中间为悠扬自得的高跷调,后边则是激情澎湃的道情调。高跷表演最为引人注目的角色是白蛇、老板和二小子。当地人看高跷有句顺口溜,“白蛇看扭,老板看丑,二小子看逗”。白蛇扮相俊美,举止端庄稳健,舞姿轻盈柔和;老板扮相丑陋,头挽大髻戴红花,两耳垂挂红辣椒,脸上布满红白点,手持笤帚扭蛇腰,其表演动作更是风趣幽默,丑态百出,让人忍俊不禁。二小子则是高跷里的自由人,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在行进的队伍中可前后穿梭,时而与姑娘们调笑,时而与老板对扭,是高跷队伍中最活跃和渲染欢乐气氛的台柱子。托县高跷表演的特点,集中体现一个“扭”字和一个“唱”字。扭的基本舞步是“进三步退两步”,用表情、身姿和道具,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唱则是将舞者围成一圈,用当地流行的“道情调”快节奏的击打鱼鼓,即兴演唱一段戏曲或拜大年的吉祥词,给人一种欢乐、祥和、喜庆的氛围。




    双墙秧歌

    双墙秧歌是托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诞生于河口管委会双墙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双墙秧歌分文戏和武戏两种,其鼓谱也是当地自创的得胜鼓和过街草子两种鼓点,并配有锣、铙、镲和唢呐,以唢呐带动鼓点和声演奏,节奏可视表演内容宜快则快,宜慢则缓。文戏的代表作有《老罕王进京》、《海蚌戏渔翁》和《划旱船》等。其保留节目《划旱船》则是取材于清末民国初年托县河口镇水旱码头的故事,展现出当地渔民丰收后的喜悦之情。旱船的表演轻盈飘逸,行云流水,六只满载着五谷丰登的船儿,在老渔翁的指挥下,悠然自得行进在平静的河面上,体现出渔乡人殷实富足的生活乐趣。武戏的代表作有《三打祝家庄》、《武松醉打蒋门神》和《打渔杀家》等。其保留节目《三打祝家庄》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表演技法,这些来自民间的演艺高手,虽然没有受过戏剧舞台的专业训练,但他们那威武剽悍的姿态,娴熟惊险的演技,意想不到的“暗器”使用和紧张激烈的搏斗,一招一式都无不令人咂舌叫好。跌跤人是双墙秧歌的传统节目,取材于蒙古族的摔跤运动,这个节目不论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表演者身背两个跌跤人爬在地上,踏着欢快的得胜鼓点,不时的在地上左右翻滚,两个跌跤人酷似真人一般,摔得难解难分,难分胜负,观众们虽然看得眼花缭乱,但乐趣无穷。


    (文秧歌《老罕王进京》)

    (武秧歌《三打祝家庄》)


    (跌跤人)


    狮舞

    狮舞的表演一般由两头大狮和四只小狮子组成。表演时,在节奏明快的龙灯鼓点的召唤下,一名手持绣球的戏狮人不停的穿梭于两头大狮子之间,时而将绣球抛向空中,时而又将绣球觅于两狮之间,戏弄的两头狮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四只小狮子则围着大两头大狮子尽情的嬉戏打闹,活泼有趣的场面着实令人拍手叫好。



    2014年8月托克托社火被列为自治区“一旗一品”文化品牌,2015年3月双墙秧歌《老罕王进京》的社火节目,被内蒙古民协推荐并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选中参加了在河南省鹤壁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社火艺术节,一举荣获金奖。

    2005年春节前,内蒙古电视台“蔚蓝的故乡”节目组专程来河口,对于河口老龙等社火节目进行专题拍摄。2007年,河口的老龙及其“龙灯鼓乐”节目演出人员应内蒙古电视台邀请,在电视台直播厅进行全程表演。2010年8月13日,内蒙古电视台“蔚蓝的故乡”节目组又到河口,以民间传统的“请龙祈雨”为题,在河口村南黄河畔拍摄了以龙舞为主的社火民俗表演活动。以老龙为代表的河口社会精彩表演,被内蒙古电视台精心编排在20集电视剧《大河套》中,通过电视播放,向全世界展示了河口社火的独特风采。

    2006年,托克托县政府拨出了专款,组织专人对双墙秧歌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逐级向上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双墙秧歌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非遗”保护项目,并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君子津》《刘统勋私访河口镇》

    以发生在河口的历史故事为蓝本,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县文联、县乌兰牧骑精心打造了两部本土原创大型二人台新编历史剧《君子津》和《刘统勋私访河口镇》。两部剧目曾先后在北京、自治区、呼市及我县进行巡演,扩大了河口、托县的对外知名度,宣扬了“诚信、厚德、创新、和谐”的托克托精神。其中,《刘统勋私访河口镇》一剧在2017年于自治区文联、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区“娜仁花”戏剧节中脱颖而出,囊括全部大奖。


    (《君子津》剧照)



    (《刘统勋私访河口镇》剧照)


    编辑;任晓东

    图文来源;河口映像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