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俞 义 凡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托克托县古镇河口当街有座古庙——禹王庙。由于年代久远,很少有人知道建造这座庙宇的经过。这是一段真实的史实,不是什么美丽的传说。 同治元年(1862年),河口龙王庙竖起蟠龙旗杆后,“双和店”经理贾子莹就曾谋划建财神庙。但他只是双和店的经理,要动大本钱,须取得财东的同意。而财东远在山西省太原府榆次,未予商量不得擅自做主,因此就把此事搁置下来。捱至下任经理李某,才把前任经理之宿愿与财东协商,取得了支持,从账房先生处拨支银两付诸践行。 我于1982年地名普查时,曾找乡间老人徐黑眼、黄慎心、屈保等人座谈证实:清光绪七年,李经理选中河口十字街开始建造财神庙,历时两年多,财神庙砖木结构,基本落成,只差内部塑财神爷金身等事宜,为了稳妥,李经理决定派轿车回榆次,接财东上来看看。 光绪十年,榆次财东一看,对庙宇的砖木工程很满意,只是可惜道:“这么好的庙宇,建在十字街,那不成了过路的财神了嘛,怎么行呢!”李经理一听,心中愧疚不已。财东看出了李经理的尴尬,忙改口:“不要紧,可以改作其他庙宇。”他并未责备经理。 可巧河运社的掌柜也在一旁,听得此话,接住就向李经理道:“你和财东商量,按你们的造价盘给我们,我们改作禹王庙,你看如何?” 未及三日,李经理请河运社掌柜到柜房相商此事,一拍即合。河运社按双和店所投造价一毫不差地把银子打入双和店的银号。河运社盘下此庙,乐不可支。抓紧时间请工匠,彩绘庙宇,塑禹王爷金身。金身腹内藏有黄历、几块檀木箔片,镌刻有塑金身的吉日、所用银两数、河运社掌柜,账房先生姓名及几大船户、几大皮筏的名字,以示诚心崇敬禹王,并让禹王爷牢记心间,不要把他们忘怀。制作幔帘、香炉、供桌、钟罄;庙内宫灯、山门外明柱玻璃靠柱灯,山门前又置一对石狮,一人多高虎踞两侧。 从此,河运社的业务如日东升,蒸蒸日上。大船、皮筏增至200余艘(只)。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羊毛、绒、驼毛源源不断地运回河口各大毛店,又经皮筏转运到山西碛口;旱路通过马车销往北平、天津两地。 买卖越做越大,河运社的收入日渐可观,马王社(车户和牲畜户组成的社)属下的车马业务繁忙,跑都跑不过来。 河运社、绒毛行又集资在路南修建了戏台,待戏台建成后,河运社、绒毛行掌柜左观右看,还是觉着不知缺些什么,气派不起来。忽然想到:缺一对旗杆。于是去口里(山西)凿了一对石头旗杆,并请贡保郡王佑垣撰碑文,保德直隶州儒学生员闫懋(河口人)书,于光绪二十二年,竖杆立碑。 此时,马王社看到河运社、绒毛行生意如此兴隆,自身也忙得不可开交。这禹王庙地处当街,真是块风水宝地啊!因此也在禹王庙西侧建一五道庙,长不足丈余,宽5尺,庙门与禹王庙门齐。企盼神灵保护出入通顺。 至此,禹王庙成为河口古镇一组庙宇群。直到1953年,破除封建迷信,才将庙内圣像打烂垫到庙东大路上。把立石头旗杆碑记放到小院内厕所旁。到了1957年底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禹王庙被管理区作为办公室。1972年,拆毁两庙,建起了供销合作社。破坏的戏台在徐玉河支书任上改建为河口人民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