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河口村 194419.nync.com 欢迎您!
古镇河口平民教育概略
目录
前言
一、古镇河口的私塾学堂
二、河口的学校
(一)河口小学的创设与关闭
(二)河口镇商务会创设的商业学校
(三)河口的义务学校
(四)河口的民校
三、在河口任过教的老师
(一)河口的塾师及成就显赫的学员
(二)河口商业学校的校长教员
(三)河口小学的校长教师学子
1、1910年到1937年,河口小学从初创到繁荣
2、1937年冬天到1945年8月,沦陷后河口小学的师生
3、1945年冬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恢复元气的河口小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口小学的师生
后记
前言
写古镇河口的文章很多,概括起来,记述古镇河口曾经辉煌的文章有:河口是古渡口君子津所在地,商家、平民的君子精神古来有之;河口是塞外的商业重镇,早在清朝的乾隆嘉庆年代“已开辟商场,人烟稠密,市廛(chan)栉(zhi)比,工商各业,规模具备”;河口是水旱码头,上溯至宁夏,河西走廊水流平缓易于行舟;下至河曲、碛口,虽然“石河”河道险峻,落差大,水流急,但勇敢的“河路汉”开辟了200多年的黄河河运历史,河口成为西粮东运、北粮南运的中转站。听听央视《百家讲坛》河南大学程遂营教授,关于黄河水运史的权威讲解,会更加了解河口的先人开辟河口码头的艰辛与智慧。
我以为,河口曾经的辉煌,离不开河口早年兴起的平民教育取得之成果,可以这样说,河口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培养了人才,人才的聚集使古镇河口有序、诚信、乐善好施,各业兴旺。
一、古镇河口的私塾学堂
早在1880年之前,河口就有私塾。阎懋(1873——1918)先生女儿阎秉华老人(1917年出生,现居住北京)她在《记一位老同盟会员——我的父亲阎懋》一文中这样写道:“父亲因家贫,童年时在私塾读书仅上二三年就辍学了。他很爱读书,在帮父母干完活后,利用空闲时间和晚上借书自学。家离学堂近,塾师姓武,很喜欢他。------有不认识的字和听不懂的地方,在武老师下课后向他请教,武老师每问必答。------
“父亲自学到十七岁时,就自己开学堂教书了。最初没几个学生,后来人们发现他教学生很有耐心,讲授知识清楚,学生反映很好,不打骂学生。他对穷苦人家的孩子不收学费。他的名誉日渐提高,于是送孩子的人日渐增多。------他与父母商量,让三个弟弟都进学堂读书。
“父亲参加清朝最后一次乡试,得中秀才,但仍旧教书。------叔父阎肃、阎伟后到北京上大学,阎伟还参加勤工俭学到比利时读书,1931年回国。”
古镇河口没有个人办私塾、办学堂的历史记载,也没有对河口塾师“武老师”的记载。但是,阎秉华回忆父亲的文章记载了河口的私塾、学堂的部分史实。一是在1880年之前,河口有塾师“武老师”, 阎懋先生在武老师门下读过二三年私塾。武老师河口人称“武秀才”,从山西到河口办过私塾,并教出阎懋等一批有学问的人。武老师是不是秀才不得而知,是不是河口小学第七任校长武三畏的先人也不得而知。但是,阎懋先生在武老师门下读过二三年私塾的事实及义务辅导阎懋先生读书的事迹可以证明,武秀才在私塾教育方面的远见和水平。出生在1890年前后的河口人,上过武秀才办的私塾也不是个别人。我的爷爷张永春(1894——1970),七爷爷张永和(1898——1968)就上过武秀才的私塾,二老都能写一笔好毛笔字,打的一手好算盘,曾经是托县、萨县、“中官地”有名的粮商,是河口的富户,是赈灾及其他善事出粮出钱的商人。二是1890年,阎懋先生十七岁时,就自办学堂。那么,此时的古镇河口至少有两个塾师,一个是武老师,一个是阎懋,并各自办过一个私塾,且入学人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