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河口古镇“双和店”拾遗!

    信息发布者:乡村赤脚医
    2019-09-17 16:52:29   原创


        编者按;用文字记录历史,用图片留住记忆。这里是河口村网站。新媒体将在历史文化传播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网络使双和店财东后人侯冠辰与小编成为微信好友。所发双和店回忆录使死去的蟠龙生铁旗杆文物又变得鲜活起来!河口历史传承需点滴积累。请关注村网!


            栉风沐雨双和店  砥砺奋进侯氏人

     

    黄河流经内蒙古托克托县时,水面宽阔,水流平稳,没有暗礁,最便于行船。处于黄河由东西向变为南北向的“几”字大拐弯的特殊位置的河口镇,旱路直达包头、呼市,水路下达山西临县碛口,成了口外物产甘草、粮食、盐、碱、皮毛、木材、牲畜等的货物集散地,成为重要的水旱码头。大量的山西人因此来到河口,垦荒种地或开设商号做生意。享誉当地的百年老店、榆次北田镇侯氏家族所创立的双和店便是当地晋商的杰出代表。

    明初大移民时,山西侯氏一支移民南下福建,一支移民扎根榆次北田村北田村于乾隆二十八年建镇。榆次北田侯氏以农耕为主,同时注重教育,发展商业。侯氏家族在省内外皆有生意,资产也是为雄厚,曾远超后起的榆次常家。清末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中,公布了光绪年间他在山西调查的榆次北田侯氏资产是八十万两白银。在清朝中前期,当时榆次侯氏的商业规模已经就发展至内蒙古了。河口镇是当时的货运中心,侯氏家族利用当地的无限商机,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创建了享誉四方的双和店。

    双和店是侯氏家族代表性的商业公司。双和店拥有自己的店铺、仓库、船队,主营粮食贸易。肥沃的河套平原每年会生产出大量的粮食,种粮大户和贩运粮食的商人会将售的粮食囤积到交通便利的河口镇,等待水陆两路的船队和驼队运输到全国各地。双和店便收购各地的粮食,再贩卖出去,从中获利。另外还负责给暂时无法运出粮食的商贩和种粮大户提供仓库,从中获得存储费和保管费。

    双和店建在河口镇北,东临后街,迎街6间栏柜,栏柜中间是供车马进出的大门。进大门是一串四合头大院,大院的西房,有直通里院的罗门。里院又是一串四合头大院。如此院套院,东西跨度绵延一里余。最西边的大院接前街(头道街),临街座东迎西也是6间栏柜。几串院中,住房、柜房、作坊、库房等计有房屋数百间。在河口镇,有一条街就叫双和店巷。

    双和店在经营六陈行的同时,在盐碱畅销之际,还兼营碱锭加工。双和店自备有十多艘七站大船,由一位掌柜专职负责船运粮食、盐碱等。同时还兼营牲畜、酿酒等生意。在河口镇资金最为雄厚。双和店的砖茶(砖茶上有双和店的标识)也久负盛名的,品质优良,当地人口口相传

    双和店最兴盛的时候,当属乾隆至民国初年。特别是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时,侯氏在商业上达到了鼎盛时期。

    道光时期,双和店的老东家侯维烈曾为国子监典薄(从八品),当时侯家已为榆次望族(据侯体元的墓志“累叶簪缨,为榆望族”)。 侯维烈长子侯体元字健亭,为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贡议叙光禄寺署正(同治二年版《榆次县志》)。据侯体元的墓志记载,皇清诰封朝议大夫、××教谕、晋加知府一职(其母封太宜人,其妻为恭人),但侯体元抛弃仕途,(弱冠游郡庠,越六年,应试成拔贡。朝考后,例授职。倘即由此发朝,异日所至者殊不可量。因老亲年迈,家务繁杂,不忍独劳亲心,未远就职。已分任家政为己责,或往来城市,或经营田产,以及一切应酬),子承父业,成为晋商中的佼佼者。生意规模的不断扩展,经营范围广。双和店在河口镇首家出了自己的钱贴,开托县商界以信用票据代替银锭之先河。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河口镇第一家钱庄——德和昌(据《绥远通志稿》记载,德和昌为河口四大钱庄之一),其位置就在双河店总号门脸一侧。另一字号——德和兴(百货店)坐落在河口最繁华的十字路口(据当时双和店少东家侯肃宗口述,具体哪个十字路口不详)。

    双和店的掌柜按照职责大小分为大、二、三掌柜。3个掌柜职责分明,业务分工明确,手下各有几十号人各司其职。双和店一个最为人称道且口碑传承至今的经营之道是惠及贫民百姓。据传说,双和店的斗、升、秤、以及打油的镲子,每样都有大小两种规格的量具。小量具执行市场公认规格标准。还说,双和店在市场使用的斗、秤是“寇准定的标准斗、秤”。民间传说,北宋名臣寇准在当县令时,在城门上悬挂着一斗一秤,治下的市场交易,必须以悬挂的斗、秤为称量标准。双和店的大量具是为零买粮油的贫民百姓特制的。一斗比标准斗大一升,一升相当于标准升的升二、三合。同样,秤、油镲也比标准量大一、二两。这种使用大小两种量具的销售法已成为双和店的经营规则而代代传承。其所以如此区分量器,是因为当时穷人家到粮店买米面油之类,都是少量的,米几升,面几斤,油几两,买米超过一斗,买面超过10斤,买油超过5斤的很少。根据惠及贫民百姓的经营原则,双和店在每年腊月临近过年时,凡来店内买米面油等的人,买一斤白面的,就另送一斤;买5斤以上10斤以下的,就另送3斤。买少量米、油的人,也同样馈送。

    双和店这一经营规则,既扩大了零售业务,加快了资金周转,更重要的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社会上造就了用金钱买不到的民众好口碑。这一口碑历时百余年,时至今日,依然为人所怀念、传颂。

    双和店实施这一经营规则,不仅仅是一种经营举措,也确是出于对贫苦人群的同情和体恤。

    侯氏族人诚信经营,復而好仁,热衷于公益事业,在河口镇口碑甚佳。据《古镇河口》记载,民国初年,河口头道街有个叫杨银宝的人, 因身患疾病,生活逼迫,无奈把老婆和儿子都卖了,买主接人的车停在杨家门前,一家人难分难舍,嚎啕恸哭。围观的乡亲们也都泪流满面。就在母子二人号哭着上车要走之时,当时的双和店财东侯少成1887-1948。少成应为小名,大名不详,人称蛮小财主)从店里出来,来到人群之中。他问明了情由,对杨银宝说:“愣娃子,卖了老婆娃娃你还有啥活头?别卖了,到我柜上背上3斗米,度光景吧。”杨银宝夫妻拉着儿子跪在地上向侯财叩头谢恩。围观的人们也都感动地向侯财致谢。侯财扶起他们,领着杨银宝到粮店打了3斗米,还让店里的伙计帮银宝把米送回家。就这3斗米,拯救了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

    榆次北田年长者口述:每逢冬季,侯家都要例行为穷人免费送碳过冬,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乞丐围在侯家的门口等待周济,而族人也大都乐善好施,从不嫌弃,每求必应。逢年过节遇到经营小本生意的商贩,侯家便将其所卖全部买下,然后再将货物免费送给穷人。据同治版《榆次县志》记载,当时侯维烈及弟弟侯维屏各捐二十两白银用于编修县志,另据光绪版《榆次县志》记载,同治年间榆次灾荒,侯维烈、侯维屏及堂哥侯维砺捐了七百担粮食用于救灾。稍后数年,同族的晋商侯对廷(人称毓秀财主)也是商业通达省内外,资产达到百十万,乐善好施的著名商人。双和店在山西临县碛口镇设有分号双和新店民国5年(1916年),碛口镇重修黑龙庙,双和新店捐资15两白银。

    民国十年(1921年),托克托县河口镇甘草码头移到包头镇。民国十二年(1923年),平绥铁路(今京包铁路)开通,包头镇以其“水旱码头”的优势成为西北地区的商业重镇,河口镇的商业走向式微。双和店生意大受影响双河店最后一任东家侯少成每年从清水河贩大量骡马回榆次老家贩卖,供不应求,(据北田年长者口述,蛮小财主贩回的牲口看着就和猫一样少气无力,一旦套上犁耕地就和虎一样精神抖擞,可见蛮小财主眼光之独到),以此来维持双河店的日常运营。再后来日军侵入中国,给河口镇商业以毁灭性地打击,双和店也在劫难逃,侯少成在战乱中无心维持生计,就变卖产业,于1939年返回故里。据侯少成之子侯肃宗(1922-2004年。因其母侯常氏(榆次车辋人)早逝,7岁时随父亲侯少成生活在河口18岁返回榆次,小名福娃)口述,当时把双和店整体卖掉一部分,两年后20岁的侯肃宗带人返回河口将剩下的部分全部房产雇人拆除,拆下的木料卖往包头,光运输的船只就有二十几艘,可见以前双和店规模之大。另外有一副榫卯结构的木制牌楼,木刻精美,做工精良,高大气派,逢年过节就会组装好,装饰以灯笼、红绸子等,搭建在河口镇繁华路口,庆祝年节。舍不得卖,就拉到包头寄存于一家商号,掌柜姓白。2000年后,侯氏后人秋林、侯冠辰联系到其后人,了解到该木制牌楼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如今,在河口镇,榆次侯氏留下的铁制蟠龙旗杆成为了以上历史的见证。同治元年(1862年),由双和店东家发起出资、募资、铸造的铁制蟠龙旗杆,是全国至今保存完好的几对铁制旗杆之一。原在龙王庙前,文化大革命时期拆了龙王庙,保留这对旗杆。旗杆高三丈六尺五寸,表示一年365天,旗杆上有一副对联“海晏河清威灵著绩,风调雨顺亿兆蒙休”。旗杆上端有六角方斗,右面方斗上铸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与黄河有关,好理解。左面方斗上铸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蟠龙旗杆上最抢眼的自然是龙,两根旗杆中部各铸巨龙一条,如同腾云驾雾,活灵活现。巨龙上方的玲珑斗上,每面又铸着镂空雕龙两条,四面一共八条,加上巨龙,每根旗杆九条龙,两根旗杆十八条龙,惟妙惟肖。旗杆现今已被当地政府列为文物,供人缅怀参观,向人们诉说着双和店的辉煌与仁德。在托克托县的县志上有记载:“河口镇,生铁旗杆本爱人,双和店财东榆次人,太原府里请匠人,正月起工七月成。竖方斗,四方亭,八骏马,真威风,琴棋书画有功名。左面筑的暗八洞,一对花瓶往上引。玲珑斗,做得精,一面铸有两条龙,四面铸着八条龙,生铁旗杆十八条龙。旗杆顶头风磨铜,一面挂着四个铃,两面共有八个铃,大风刮起响连声,顶如北京的景阳钟。”

    在榆次北田的侯氏后人,敬祖怀远,曾经多次到河口镇考查、纪念。他们也一直秉承先人精神与美德,以德为先,以和为上,以诚信善良为昌兴之本。

    祝福托县、祝福河口、祝福河口人、祝福在河口奋斗的各大商号后人,世世代代传香火、子子孙孙永保佑。

     

    注:

    侯少成1887-1948。双和店东家,少成应为小名,大名不详,人称蛮小财主)

    侯肃宗(1922-2004。双和店少东家,侯少成之子,因其母侯常氏(榆次车辋人)早逝,7岁时随父亲侯少成生活在河口18岁返回榆次,小名福娃

    后记:

    1999年10月,侯肃宗的长孙侯秋林、次孙侯冠辰回到河口,看到了儿时爷爷所讲述的曾经辉煌而忙碌的水陆码头。

    2000年5月,时年78岁的侯肃宗带着二孙子侯冠辰、二孙女侯越重回河口,受到了河口村委的热情接待,河口村委约了几位年长者和侯肃宗秉烛夜谈,聊起河口当年盛状和儿时趣事,不禁唏嘘,遗憾的是当天蟠龙旗杆院落的钥匙不在村里,老人没能亲手触摸儿时记忆中的蟠龙旗杆,实为憾事。

    图片7.png


     

    2000年5月,双和店少东家侯肃宗(右二)重回河口

    当时河口部分年长者陪同)

    2015年10月国庆期间,侯肃宗的儿子侯兰携妻带子又一次踏上了河口这块神奇的土地,张秉谦老师、杨诚老师和王连成书记盛情接待了我们,亲耳听到河口当地人对双和店的称颂,禁不住潸然泪下。

      

    timg.jpg

    本文参考并引用《古镇河口》、《榆次县志》部分内容,张秉谦先生、杨诚先生和王连成书记对本文亦有贡献。

     

    侯秋林 13903444108

    侯冠辰 13027097293 13501315615

           邮箱:1875807551@qq.com

     

    微信图片_20190917165218.jpg


    文章提供者;侯冠辰近照

    编辑;     任晓东

    文章来源;双和店财东后人;侯冠辰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