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扳船汉,创造河口的英雄汉 ——《古镇河口》读后(之一)

    信息发布者:乡村赤脚医
    2019-06-18 18:28:56   转载

    扳船汉,创造河口的英雄汉 ——《古镇河口》读后(之一)


    原创: 薛志勇 D道法自然 2018-01-26

    微信图片_20190618182832.jpg


    在家里预支钱才把家安,


    背铺盖上大船心中不安。


    上河风扯起蓬高兴得嘶声,


    放下水塌了滩实实淹心。


    赤条条拉大船驼背躬身,


    倒水湾拉不动自带囚墩。


    拿杆子上掖板不保身魂,


    背绳子进柳林自问充军。


    下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


    乌加河耍一水拔断儿根。


    抛妻子撇父母丧了良心,


    饥一顿饱一顿不叫营生。




    这是《古镇河口》一书中《船工谣》一章的开篇歌谣。“这首‘船工谣’在河口镇,在黄河畔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是当年的船工们自编自唱的‘劳者歌其事’的真实写照。”



    书中写道:“河口镇的繁华源于‘水旱码头’,尤以黄河水运为根本。而黄河水运的繁荣则源于一代又一代船工们苦难艰险的默默奉献,滔滔黄河水,交融着船工们多少血和泪……“



     一开始我是抱着读故事的想法翻开这一章。读到一多半,就被书中船工生活的生动描述深深打动,以至于看到有的船工年初下河前不得不把妻儿典当给别人,秋末返家再把妻儿赎回的情节时心潮起伏,强忍热泪,读完剩下段落。短短的八页,却犹如鸿篇巨著,牵引着我的思绪,为船工生活凄苦而悲,为他们工作之险而忧,也为他们顺风逆流而上而欣慰,更为他们搏激流过险滩战严寒斗酷暑的勇敢精神和团结一心的奋斗情怀而感到自豪和肃然起敬。


    年复一年,黄河船工们上溯一千多里到杭锦和磴口,下游八百多里至山西碛口,从上游运输粮食、盐碱、甘草、柳条到河口,在河口加工、分装后,一部分再经黄河水运至下游的山西碛口,辐射山西西部大半;一部分经陆路运输至归绥(今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乃至京津。河口,正好处于承上启下,连接水陆,输入原料,输出成品这样一个关键节点,造就了河口二百多年繁荣。黄河犹如人体大动脉,不断为河口输送血液,输送氧气,输送营养。船工们恰是这大动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黄河船运,为沿河经济注入活力,为河口带来繁荣,为缺粮的晋西北带来了亟需的救命粮,为京津商号带来了有巨大利润的甘草、盐碱。又有多少人知道黄河水运的艰辛,扳船汉的辛苦和危险!往上行,逆水行舟,赶上顺风还能借助风帆的力量,无风或戗风只能靠船工拉纤。早春二月的黄河刚刚开河,河水冰冷刺骨,船工们在没膝深的浅滩趟过,正应了“乌加河耍一水拔断儿根“。在岸上拉纤,还要提防刚化冻的堤岸崩塌,掉入湍急的河里被水冲走。顺水下漂,省时省力不省心,要紧握蒿杆,注意暗礁浅滩急弯,防止搁浅撞岸碰船,一个不小心,轻则搁浅,重则船毁人亡。



     船工们不仅仅往来于黄河上下运送货物,他们还要在原料产地等待半年,参加原料生产。他们下盐池背盐碱块,到远处林子里割红柳,在黄土地上掏甘草根。盐碱块一旦划破一个口子,日晒、雨淋、碱水泡,发炎、溃烂、无医药,只能靠“抗”,生死完全听天由命。掏甘草根,深有好几米,土质疏松,经常崩塌,把人活埋。



    就是这么险,就是这么苦,船工们依然毫不犹豫,踏上征程。直面生死,这是一种多么大无畏的英雄精神!船工们是具有大智慧的团队,他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传下很多口诀,比如“早看青,午看红,夜看黑圪棱”。“老艄(船长)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船工,掌舵导航,快慢进止,悉由老艄指挥。顺风扬帆时,船上就响起了船工们‘叫风’的哨子。哨音悠扬清脆,在风吹浪涌中回旋荡漾。船工们抽杆停蹬,悠悠然坐在船头,美滋滋地抽起旱烟或水烟,享受着少有的舒服惬意。宽阔的河面上,飘起粗犷豪放的歌声———”



    小妹妹住在黄河畔,


    为朋友为下个河路汉。


    脚踏河塄手扳住个船,


    知心的话儿说不完。


    你走那天天有些阴,


    响雷打闪我不放心。


    刮起个东风扯起个蓬,


    拿起那杆杆你操点心。


    想起妹妹心有点酸,


    唱几句山曲儿解心宽。


    脚踏掖板背朝天,


    跑河路的人儿实可怜。




    船工们行船,多半三到五条船结成一组结伴而行。一组船要带个小划子,在前面“揣路”,“揣通一湾溜一湾”,好似行军打仗的尖刀班。每船六人,各有分工。这是产业工人的雏形,有组织,有分工,有纪律,有协同。



    黄河水浑,扳船汉命苦。就是这些苦命的扳船汉,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不知运送了多少粮食、盐碱、甘草、红柳,开创了古镇河口的二百年繁荣,为河口物流、商业、加工制造业、手工业、服务业、文化形成等方方面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起了河口水陆码头大厦的框架,展开了河口历史和文化的广阔画卷,也留下了宝贵的“河口精神”,这就是:



    勇敢智慧,

    乐观豁达,

    团结协作,

    诚信勤劳。



    【致谢】感谢《古镇河口》作者杨诚老师百忙中阅读并纠正初稿中的几处错误!


    【致谢】文中多处引用《古镇河口》中的段落,两首歌谣均录自《古镇河口》,在此向作者一并


    二零一七年三月十四日


    于京华观棠斋


    二零一八年元月二十五日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